'); })();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4-04-07 17:20:09 来源: 字体 [   ] 
中国基层健康网【基层健康号】: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 李宁

    李先生82岁的老母亲不慎在家跌倒,右侧臀部着地,当时就疼得无法起身。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急诊。X线片显示,患者的右侧髋部发生了骨折。其实,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在平地摔倒也可能骨折。这类骨折在临床分型上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叫脆性骨折。这类骨折常见的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等,而老年髋部骨折更是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临床医学领域,疾病谱的变迁也随之而来。骨科医生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肌肉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患者,例如髋/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患者。但对于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影响更大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如若不进行手术治疗,老人需要长期卧床,其中约50%的人需要辅助才能步行,约25%的人需要长期护理,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1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达20%~30%。那么,老年人如何避免“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旦摔伤,又该如何诊断治疗和康复?生活中,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重视康复治疗,重拾健康生活

    如果老年人跌倒后,感到髋部疼痛,无法坐起、站立或行走困难,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髋部骨折。一般医生通过患者做的X线片即可得到直观明确的诊断。但也有少数情况,X线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骨折。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更高。

    李先生的母亲住院后经过必要的检查,第二天就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告诉医生,她的疼痛已经明显缓解。医生也鼓励她尽早下地。术后第三天,老人顺利出院了。

    髋部骨折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尽早让患者离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并尽可能让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使伤前可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恢复行走功能,让更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优的治疗。

    骨折的疼痛通常在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在意识清醒、可配合的情况下,患者术后早期即可坐起、练习下肢肌肉的收缩。如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可尽早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活动。在康复医生指导下,患者康复的效果会更好。

    这些就足够了吗?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这些还不够。因为发生过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预防再次骨折与手术治疗同样重要,包括预防跌倒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以达到降低再次骨折风险的目的。

    留意预警信号,防范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缺少典型症状的疾病。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脊柱变形、全身多关节疼痛等,但很多患者是在发生骨折后才了解到这个疾病的存在。其实,骨质疏松症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绝经女性、脆性骨折家族史、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体重过低等。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同时,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乳腺癌治疗药物)等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当存在上述情况时,骨密度检查是最为有效的骨质疏松筛查手段。

    当然,如果像前面提到的李先生母亲这样的老年人由于受轻微外力或平地跌倒就发生了骨折,通常意味着患者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需要引起重视。

    改善骨骼健康,预防骨折发生

    最理想的骨折治疗方式是预防骨折的发生,这对于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之前是否发生过骨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来改善骨骼的健康状况。在生活方式上,老年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增加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坚果、绿叶蔬菜等。保证充足、直接的日照,每天半小时以上。保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打太极、跳舞、练习瑜伽等。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采用防跌倒的生活设施,如卫生间防滑垫、扶手等。

    此外,每天补充足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每天补充钙剂500~600毫克,维生素D31000~2000国际单位(IU),即可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要。但是,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仅采取以上措施是不足以达到治疗目的,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

  来源:健康报

中国基层健康 主办 健康云融媒中心(新媒体信息中心) 承办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410弄

沪ICP备2023014067号-3公网安备51130202000447号